八成网民网上支付存隐患 安全意识短板凸显
发表于 2015-06-11 14:27:50
随着电子商务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融入,移动支付几乎成为我国网民的标配。普华永道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移动支付,占比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然而,用户在享受移动支付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支付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近日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进入“金融日”,“我国逾八成网民的网上支付行为存在安全隐患”受到广泛关注,增强网民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迫在眉睫。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企业加强风险管控亦至关重要,翼支付的安全专家谢勇、腾讯的信息安全专家莫浩纯、安永咨询的高级经理夏文婷都曾表示,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有一个开放、安全、便捷的良好平台。对于用户而言,选择信得过的支付品牌是实现安全支付的重要一步。
移动支付几成我国网民标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用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5亿,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14年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已超过3亿,也就是说,网上支付的网民使用率达46.9%。
中国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率遥遥领先于全球平均水平。在6月1日举行的2015年全零售行业发布会上,普华永道发布的《2015年全零售:零售商与变革的时代》研究报告称,63%的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在手机应用程序中保存个人的付款及收货信息,而这一数据相当于全球比率(33%)的近两倍。
我国电子支付业务保持较快增长,移动支付业务涨幅明显。艾瑞咨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0015.6亿元,同比上涨139.2%,继续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人民银行6月2日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银行机构移动支付业务13.76亿笔,金额39.7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85%和921.49%。
当然,除了得益于电子商务的愈发普及和网民移动支付需求的高涨,移动支付的井喷亦离不开政策利好。普华永道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合伙人汪颖表示,“中国的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市场的迅速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务院提倡营造一个更统一有序、安全可靠及宽松的市场环境。”毫无疑问,未来移动支付还将惠及更多消费者。
逾八成网民网上支付行为存安全隐患
尽管移动支付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用户在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实惠的同时,也不得不随时经受网络安全问题的考验。日前,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约83%网民的网上支付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网络安全意识亟需提升。
具体而言,我国网民移动支付过程中的诸多细微行为均可能为个人重要信息、隐私及财产安全埋下安全隐患。譬如,我国81.64%的网民不注意定期更换密码;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的情况高达75.93%;一半以上网民不设开机密码;更有10.88%的被调查者仍在使用123456或abcabc等简单字母或数字作为密码;约43%的被调查者使用公共计算机进行网络支付后,没消除上网痕迹;随意链接公共免费WiFi的比例高达80.21%;支付时不仔细辨认支付页面网址在被调查者中占比接近35%。无疑,以上种种都可能直接导致支付密码泄露或支付账号被盗用,从而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增强网民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显迫切
放眼全球,对于金融安全性的顾虑可谓世界性的命题。一直以来,网络支付安全面临着信息泄露、恶意软件、钓鱼网站、黑色产业链等安全威胁,我国移动支付领域的安全事件不胜枚举。我国首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中体现的网民薄弱的网络安全意识,更凸显了用户提升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诚如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洪京一所言,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病毒、木马和网络攻击等网络威胁也瞬息万变,掌握网络安全技能对网民维护自身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当其冲,作为消费者,在享受移动支付便利服务的同时,必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更要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称,“中国好网民”应做到,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文明的网络素养、守法的行为习惯、必备的防护技能。简而言之,移动支付用户应注意保护个人账号和密码,一旦出现盗刷、信息泄露的,应尽快告知相应金融机构,以尽量降低损失,努力做到“看得见陷阱、挡得了暗箭、补得上漏洞”。
与此同时,翼支付的安全专家谢勇、腾讯的信息安全专家莫浩纯及安永咨询的高级经理夏文婷表示,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有一个开放、安全、便捷的良好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安全问题日渐移动化,这需要市场从应用层面以技术开放进行层层把控与防范。对用户而言,宜选择可靠的支付品牌。在日前举行的2015年“金贝壳奖”评选中,支付宝、微信支付、翼支付等24家支付企业光荣上榜。
专家呼吁,随着这些知名支付企业外部化、市场化步伐的推进,以及其行业影响力的提升,在面临日益加强的外部风险时,这些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已经从“亡羊补牢”发展到“未雨绸缪”,选择这样的支付品牌,无疑将为用户的支付环境上牢安全锁。■本报记者 郑梅云 特约记者 张斌键